【焦点热闻】《2022全球低碳创新应用研究报告》| 亿欧智库
来源:亿欧网     时间:2023-05-06 08:20:32

受COVID-19疫情相关限制措施的影响,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.6%,但二氧化碳、甲烷和一氧化氮在大气中的浓度在2020-2021年继续增加。据世界气象组织测算,2021年(1月至9月)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-1900年前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.08±0.13℃。受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影响,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8年中,以每年4.4毫米的速度加速上升,在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。此外,冰川和冰盖的损失也不容乐观,整个北极地区海冰范围在2021年7月上旬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。

气候变化与全球碳中和行动

由温室气体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,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,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


(资料图)

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,14个国家完成相关立法,33个国家在政策文件中宣誓, 19个国家发表了公开声明或承诺,57 个国家将碳中和纳入提案当中。

全球GDP前10的国家皆以政策宣誓或法律规定的形式明确提出了明确的净零目标 。其中中国、印度、美国、日本、德国五国是全球煤电Top10生产国家,确立国家层面的碳中和决心对全球碳中和进程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。

根 据 政 府 间 气 候 变 化 专 门 委 员 会 (IPCC)数据,若想实现21世纪内控制温升1.5℃,2020-210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控制在50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之内。

但按照目前的碳排放增长趋势,控制温升1.5℃是不可实现的,仅2020年全球碳排放约340亿吨。

各行业零碳转型亟需提速。 应对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,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同行。

中国碳中和提出背景与意义

中国碳排放全球占比逐年增长,实现全球碳中和需要中国发挥领导力

自1990年,中国、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历年碳排放量增长较快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、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经济体,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,发挥全球领导作用。

中国积极承担“碳中和”责任,彰显了中国担当

中国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气候雄心峰会上第一次向国际社会表示: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

“碳中和”元年开启,政策在路上

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,涵盖国家战略规划、政策制度体系和社会共建行动的重要指导文件,产业、能源、交通、建筑和土地利用五大重点领域协同政策,以及区域发展规划和地方行动 计划的典型政策。

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

“双碳”规划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。“十四五”提出 到2025年,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较 2020 年降低13.5%、单位产值碳排放较2020 年降低18%以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体系系基本建成等具体目标,扎实做好减碳步骤。遵循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”等原则,将粗放型、高碳排放型企业转型升级为精细型、低碳排放型,坚定不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
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

通过停止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,与世界各国联手合作遏制住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,提高国际话语权,主导制定全球零碳发展政策。作为后疫情时代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,贯彻“双碳”目标下绿色经济增长模式有利于中国模式引领世界经济“绿色复苏”。

中国实现碳中和承诺的机遇与挑战

挑战一:“双碳”时间短,任务重

发达国家大多已在1990年左右达峰,而 中国在2030年左右才能达峰。到2060年 实现碳中和,中国必须用30年时间完成 发达经济体60年完成的任务。

挑战二: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改变

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的高碳锁定效 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主要障碍。中国能源总消耗的57.7%来源于煤炭,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 发生根本转变。

挑战三: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减排压力

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将带来较大减排压力。当前中国工业部门能耗占全国 总能耗的65%,且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。碳捕获和利用技术建设成本昂贵。

挑战四:缺乏低碳发展核心技术

核心技术缺乏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。一些低碳技术还存在“卡脖子”现象。中国在高性能电池材料、电池标准及生产、氢动力和生物燃料、绿色船舶领域等前瞻性技术方面也落后于发达国家。

挑战五:存在巨大绿色资金缺口

碳中和进程还将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挑战。据亿欧智库测算,实现碳中和目标,未来30年需要新增投资在170万亿上下。政府预算只能满足很小部分需求,必须以市场化方式动员公共和私人部门资金。绿色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可以弥补资金缺口,但目前绿色金融存在试点范围小、融资成本偏高等问题。

以下是报告节选正文内容 :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